川茶文化從國家級到世界級躍升
南路邊茶(雅安藏茶)
品茶
專家訪談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對于整個中國茶行業影響深遠。著名茶文化專家、今年87歲的蔣昭義是川茶文化代表人物之一,開發蒙頂山,發展茶文化旅游,他是最早的倡導者和執行者。他一生為了保留川茶優勢,培育篩選優良品種,跑遍了整個四川,采集500多個川茶品種,為川茶創建品牌、打造特色文化出謀劃策,貢獻巨大。
記者:蔣老師,作為德高望重的中華茶人,您對于這次“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有什么看法?
蔣昭義:“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申遺成功,是中華民族可喜可賀的大事。它說明中國手工茶傳統技藝所制成的茶產品,及其品飲習慣,待客禮儀,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在技藝和文化傳承上,寫下了中華民族茶文化絢麗的篇章。這次雅安川茶能夠有兩項入選名錄,從國家級到世界級躍升的根本原因是茶業技藝文化底蘊豐厚。
記者:我們知道您一直致力于雅安茶葉開發和茶文化的推廣,能否為我們介紹這次入選的四川南路邊茶制作技藝和蒙山茶傳統制作技藝?
蔣昭義:雅安市雨城以甘玉祥為代表的南路邊茶(黑茶),名山區以張躍華為代表的蒙頂山傳統制作綠茶工藝都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究其原因,無論是甘玉祥或張躍華都是本地茶界代表性的人物,都有五代傳承,真正做到了代代有進步,年年有創新。他們堅持傳承發展創新的方向,幾十年奮進不止。這次列入世界非遺名錄,是對傳承人業績的肯定;更是對中國南路邊茶千年制作技藝、文化的認可;是對蒙頂山茶2000多年種植歷史的肯定,1600多年貢茶史的認可。同時也肯定了蒙頂山是中國茶文化的發祥地。
記者:這些年您的足跡遍布四川的茶山,對于川茶的保護與傳承您有何見解?
蔣昭義:對老川茶的保護,依我之見,包括崇州枇杷茶,彭州龍門山茶,雅安市名山區、雨城區海拔高度800米以上的種植茶和野生茶,都應由行政主管部門拿出相應的保護措施,層層落實任務、職責。